智库业绩

京山县马岭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创新专项改革试验方案

湖北万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22-04-02 491

1.1必要性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1.1专项改革试验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015年武汉城市圈“两型”专项决定重点支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以及“双十工程”,适当支持各市、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改革试验工作。本专项改革试验以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体制机制创新为举措,以京山县马岭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领办的村级农业公司为平台和载体,积极探索集迁村腾地型、美丽乡村型、产业带动型等多种建设模式于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本专项改革试验和重点配套建设项目,对于探索和引导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意义和作用均十分重大。

1.1.1.1是集约节约用地,巩固迁村腾地成果的迫切需要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要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切实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根据中央这一精神,京山县马岭村先行先试,通过新型社区建设,推进迁村腾地,已有效集并整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50亩,规划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0亩,还节余集体建设用地40亩用于产业发展。由于新建社区基础配套建设滞后,产业带动项目发展缓慢,部分搬迁农户对该迁村腾地工程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怀疑,甚至已产生抵触情绪。实施本专项试验和重点配套项目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新建社区基础设施,美化社区环境,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迁村腾地成果,必然产生极其深远影响和积大的推进作用。

1.1.1.2是实施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新型社区的必然选择

京山县马岭村建设迁村腾地型新型农村社区,已结出初步硕果。遵循拆一还一原则,由公司统一规划建设中式风格五层标准化社区130平方米住宅,予以还建,并按照每户5万元标准补贴装修费用。对于自建独栋楼房的,由村民提前递交申请,公司预留基地,按统一规划设计的中式建筑风格施工,村民只需支付房屋建筑框架成本费用。目前该村新建社区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民居7100平方米,入住50户。但由于社区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管网建设、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未跟上,新建社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地区经常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本专项改革试验拟通过新社区环境整治和扩规建设,切实把马岭新村打造为省市闻名的新型农村社区样板工程。

1.1.1.3是实施产业带动,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

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不仅仅就是盖新房,其核心在人,要给农民造福,要让农民得实惠,这才是根本。要给农民造福,要让农民得实惠,必须要有基础产业支撑。本专项改革试验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一手抓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经营。计划通过本专项改革试验,实现全村土地完全流转,并核心打造集有机蔬菜、营养水稻以及特色水产、黑山羊养殖于一体的7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下一步,再通过创建生态型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园,拟利用一、二产业布局,发展体验式旅游;利用水库及林地,建农家小木屋、天然氧吧,发展休闲式旅游;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综上所述,该专项改革试验及其重点配套项目,具有环境整治、美化乡村,以及土地集约经营、形成产业支撑的多重示范作用,完全符合2015年武汉城市圈“两型”专项重点支持方向。在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将京山县马岭村规模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体制机制创新专项改革试验,列为2015年武汉城市圈“两型”专项予以重点扶持,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1.1.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1.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项目区前期已建成还建房7100平方米,入住50户,但项目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污水管网还未实现全覆盖,垃圾还为进行集中处理,还建房周围绿化还未完善,亮化工程还未启动。由于新建社区基础配套建设滞后,产业带动项目发展缓慢,部分搬迁农户对该迁村腾地工程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怀疑,甚至已产生抵触情绪,给项目区进一步整体推进迁村腾地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1.1.2.2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项目区新型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已通过集并节约40亩集体建设用地,根据县政府规划,其中:20亩用于工业用地,20亩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用地。但目前,所规划的工业项目迟迟未动工,农业项目仅是开展传统的种养,产业支撑能力严重不足,造成集并的土地还未产生经济效益,给项目的运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因素。

1.1.2.3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事业发展,推动农业增收,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实现的大幅提升。但目前,因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自身的素质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户按照传统的种养模式粗放经营,农业生产效益低下,部分外出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收取土地租金,但经营模式单一,给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4主要创新点及可供借鉴推广的事项

“幸福马岭”现已探索实践出的农田和现金入股参与分红、村级事务公司化管理、集体股份收益投入村级公益事业的村民股东化、新型社区集中化、养老福利化、管理公司化“四化”新农村发展模式,已引起社会及各类媒体广泛关注,普遍认为其有效破解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难题。本专项改革试验拟进一步在“创新集约节约用地,破解资本要素激活难题”、“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破解农业粗放经营难题”、“创新村企合一模式,破解村级经济发展难题”、“创新五金保障机制,破解村民持续增收难题”、“创新全民垃圾分类,破解农村环卫工作难题”等五个方面抓创新、求破解,供借鉴、供推广。

3.4.1创新集约节约用地,破解建设资金筹措难题

当前各地新农村建设普遍陷入依赖政府哺乳怪圈,政府“断奶”即因噎而废。马岭建设者始终秉承“政府大支持大发展、小支持小发展、不支持按计划发展”理念,本专项改革试验通过创新集约节约用地,有效破解资本要素激活难题。一是通过土地入股,让土地真正资本化。在股权设置上,具体由村民将所属承包田经营权按每亩1万元折算成现金入股,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全部作为集体股份,一并入股到龙头企业;在农民收入分配上采取“B+X”(即农民保底收益+龙头企业利润分红)的分配方式,并且规定X0;在村集体入水平上按照村民70%,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各占10%份额平均分配。农户既可得到土地入股的保底收入,又使农户收益能随着新的市场主体收益的增长而上涨。二是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实现整村流转,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向特色现代农业和集约化经营要效益。三是干中求助,赢得八方支援。通过干中求助,目前已收到其他在外游子第一批捐款308万元。京山县政府也多渠道整合支农资金800余万元,在水、电、路、绿化、土地整理、危房改造、农业机械化、有机食品种植、资源循环利用、文体设施、电信宽带、医疗卫生等方面支持马岭新农村建设。

3.4.2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破解农业粗放经营难题

按照市场考察、引进植入、研究试点、示范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马岭村初步确立了“5+2+1生态产业发展思路。专项改革试验前前,二组500余亩土地由20多个劳动力耕种,人均收入仅几千元;专项改革试验后,在土地入股集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生态高效,合理规划布局,龙头引领带动,公司化精细管理,500亩土地耕种仅需要4人,村民人均收入也实现了倍增。相比单家独户粗放经营耕作、家庭农场主、工商企业介入单纯以租金形势流转土地经营而言,马岭村民以“股”连心、连责、连利,不仅推动了土地流转、实现集中经营,而且尊重了个人意愿、保障了基本权益,还把村民提升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决策者、建设者、共同受益者,真正体现了自己当家作主,有效破解了农业粗放经营无法转问题。

3.4.3创新村企合一模式,破解村级经济发展难题

马岭是典型的“三无村”(无区位优势、无林矿资源、无工业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始终找不着北。由9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牵头组建的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村集体通过以集体土地资源入股,农民通过以现金和土地折价入股,已创新建立了村企合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村两委主要成员分别进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涉及村级经济发展和村务管理等重大事项,召开股东大会讨论决策。通过村企合一,用股份化改变村民、股份制改造农村后,不仅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村级积累也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股份分红一头连着个人,一头连着集体,两头不耽误倍着实,有效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无来源问题。

3.4.4创新五金保障机制,破解村民持续增收难题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全员就业薪金、自主创业现金、农民房产收益金、股份合作股金、土地流转租金的五金保障体系。一是全员就业拿薪金,预计可实现人均收入15000元;二是从事服务业个体经营挣现金,预计可实现人均收入2100元;三是农民房产收益金,人均年收益1800元,并且财产性收益还会继续增长。四是股份合作分股金,预计可实现人均收入300元;五是土地流转得租金,预计可实现人均收入600元;预计到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住进豪华的房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失去持续增收的支撑,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马岭人也清醒认识并规避了这一点,通过五金保障来稳定收入来源,通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增加收入来源,实现了收入的结构性优化和持续增长,有效破解了村民持续增收无支撑问题。

3.4.5创新全民垃圾分类,破解农村环卫工作难题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源头之举。由于农民对于垃圾仍习惯于一丢了事,垃圾户分类很难有效推进。大量的可收回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杂在一起,既不利于垃圾源头减量,更给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县市集中处理,带来更多压力。本专项改革试验拟建立“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定时定点投放可追溯、无害化减量处理”机制,尤其是通过建立垃圾“身份证”制度,实现垃圾源头可追溯,同时从发动教育群众入手,向村民宣传生活垃圾的危害及其合理处置的重要性,对垃圾分类投放较好的农户,实行减免保洁费。同时细分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等协议书,并将检查计分作为“十星级文明户”重要的依据, 全力破解农村环卫全民参与难题。